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的戰略支點,依托國家級經開區、僑夢苑創新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已構建起“戰略樞紐+產業引擎+創新高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自1988年成立以來,開發區從昔日的城郊荒地蛻變為廣州東部樞紐核心區,形成以永寧大道為軸心的泛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200億元,占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18.7%?。 通過《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法治化賦能,開發區獲得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聯席會議制度支持、23條政務服務綠色通道等政策紅利?,實現“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產業扶持”全流程自主決策。當前正以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為引擎,聯動新白廣城際、廣汕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灣區經濟圈”和“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2024年國際班列開行量占全省42%?。在產業生態構建上,形成“雙核驅動+多元協同”模式:以廣汽本田、北汽新能源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集聚企業超200家,本土配套率達75%;以增芯項目為引領的集成電路產業,帶動越海集成、國顯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設計—制造—封裝”完整鏈條?。 科技創新方面,開發區通過國家級僑夢苑引進123個華僑華人項目,建成12個“眾創空間—加速器—產業園”孵化載體,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4.2%,高于全市均值1.5個百分點?56。未來將重點拓展20個新興產業賽道,包括低空經濟、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通過TOD綜合開發片區和零碳示范園區建設,塑造“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國際化現代產業新城?。
灣區高地
錨定戰略樞紐,激活發展勢能
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北接廣州中心城區,南聯東莞、深圳,東臨惠州,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黃金交匯點”。依托《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政策賦能,開發區以“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重要門戶”為核心定位,構建“一核兩翼三帶”空間格局,全面承接廣深雙城聯動溢出效應。2024年,廣州市政府將12項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至開發區管委會,涵蓋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產業扶持等領域,實現“區內事區內辦”的高效治理模式,為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基礎設施布局上,開發區以廣州東部樞紐為核心,推進“軌道上的灣區”建設:新白廣城際、廣汕高鐵、地鐵16號線等軌道交通網絡串聯大灣區11城,1小時直達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增城西站國際物流樞紐年吞吐量突破500萬噸,打造“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同步建設中的增城開發區科技文化中心、國際會議中心等標志性項目,進一步強化其作為灣區要素流動“超級聯系人”的功能?。
智慧謀劃數字引擎驅動,創新生態重構 開發區以“數字孿生城市”理念構建全域智慧管理平臺,集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產業鏈招商“熱力圖”、企業服務“云管家”三大系統,實現“規劃—建設—運營”全周期數字化管控?。通過5G+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建設,已推動廣本增城工廠建成國內首個“黑燈車間”,生產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8%?。 在創新生態構建方面,開發區設立20億元規模的“灣區科創母基金”,重點投向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依托國家級僑夢苑創新創業基地,實施“以僑引智”工程:累計引進華僑華人項目123個,其中諾貝爾獎工作站2個、院士團隊7個,形成“研發在港澳、轉化在增城”的協同創新模式?。2024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563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45%,科技創新指數躍居廣州各區前三?。
產業賦能集群裂變升級,鏈式生態崛起 ?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千億集群? 以廣汽本田增城工廠、北汽華南基地為“雙核”,集聚電裝、李爾、卡斯馬等全球零部件百強企業42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5%?。2024年啟動“氫能汽車產業園”建設,規劃年產10萬臺氫燃料電池系統,聯合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共建氫能技術研究院,推動“整車制造—核心部件—氫能基建”全鏈條布局?。同步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開放63公里V2X智慧道路,吸引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企業落地測試?。
金融科技與生命健康雙輪驅動? 金融科技領域,平安(增城)科技硅谷引入區塊鏈征信、跨境支付等16個標桿項目,設立50億元規模的供應鏈金融專項基金,服務中小微企業超2000家?。生命健康產業以前海人壽醫院、龍城國際醫療中心為依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療產業園,引進華大基因、達安基因建設第三方醫學檢驗中心,打造“預防—診療—康復”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鏈?。
科技創新策源成果轉化,生態雨林繁茂 開發區構建“1+N”創新平臺體系:“1”即國家級僑夢苑核心區,設立10萬平方米國際孵化器;“N”包括寶盛國際創新中心、珠江國際創業中心等12個專業載體,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四級培育鏈條?。實施“揭榜掛帥”機制,2024年發布37項“卡脖子”技術需求榜單,吸引大灣區高校院所47個團隊攻關,其中新型動力電池隔膜材料、超精密光學元件加工技術等6項成果已實現產業化?。 政策扶持方面,修訂《增城區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扶持辦法》,對研發投入超億元企業給予30%補助,設立最高5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獎勵?5。2024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623家,R&D投入強度提升至4.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未來藍圖產城深度融合,國際范本示范 開發區以“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理念推進東部中心建設:規劃建設8個TOD綜合開發片區,配建人才公寓、國際學校、星級酒店等設施,打造15分鐘優質生活圈?。重點推進珠江國際智能科技城、增城開發區科創谷等產城綜合體,提供“研發—中試—量產”一體化空間,吸引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團隊超300個?。在綠色發展維度,實施“碳畫像”診斷工程,建立企業碳排放數字賬戶,建設零碳示范園區3個,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2024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2%?。同步推進鳳凰濕地公園、荔湖生態廊道建設,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生態格局,塑造“灣區綠芯”城市名片?。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隧道作為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橋梁,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希望。隧道博物館,這座國內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正是這樣一個讓人心生敬畏、心馳神往的地方。它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座時間的隧道,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追尋中國隧道的輝煌足跡。
拉普電纜(Lapp Kabel)作為電纜和連接技術領域的創新領導者,在其歐洲總部打造了一座融合企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新展覽空間。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基。黨的”十八大”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保障。
在城市文化的璀璨星空中,紀念館宛如一座座閃耀的精神燈塔,靜靜佇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傳遞著深沉的人文情懷。而在紀念館的展示舞臺上,虛擬講解員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卓越的功能,成為革新參觀體驗、優化陳列設計的關鍵要素。作為專業的展廳設計及施工一體化公司,專注于多媒體解決方案領域,我們對虛擬講解員在紀念館中的應用有著深刻的見解,接下來為您詳細闡述。
成都科學館以“星云狀”建筑外觀為核心意象,占地面積約9.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96萬平方米,其造型如振翅欲飛的星際巨艦,銀色金屬屋面在日光下折射出流動的光澤,宛如宇宙塵埃凝聚而成的動態星云。
從實踐角度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糧食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守住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重點任務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效,廣大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這充分表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開局良好。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基礎總體上仍然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還有短板,這些都制約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從政策角度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同時,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2024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入過渡期的第四個年頭,2024年提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路線圖”,開始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線。2025聚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部署。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反映了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轉移,也體現了鄉村振興內涵的拓展,前者強調的是全面推進,后者更加注重全面振興。
進入展館,觀眾首先進入前廳部分。前廳是功能區的一部分和參觀的準備區。前廳兩側均勻分布山川水墨畫,與古井貢酒產品蘊含的清新淡雅之風相得益彰,使觀眾對古井貢酒的產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參觀觀眾向右進入展館進行參觀。
在洛陽市大唐宮建材城,藏著一家超有質感的瓷磚展廳,其簡約而不簡單,給人沉浸式選材體驗。
南充,這座鑲嵌在四川盆地東北部的璀璨明珠,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嘉陵江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輕輕環繞著這座城市,為其帶來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如今,讓我們一同走進南充市博物館的“嘉陵長歌——南充歷史文化陳列”,去探尋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印記,感受嘉陵江畔的文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