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充博物館的“歲時淳風”民俗文化專題展覽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嘉陵江世界。漫步在這如畫的場景間,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川北特色民風民俗的厚重底色,還能領略到這片土地上悠長風韻的獨特魅力。從江畔的船歌到市井的百味,從盛世的慶典到金花的異彩,嘉陵江畔的民俗文化猶如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
一、江畔聞船歌
南充碼頭古鎮的繁華記憶
嘉陵江畔,南充的碼頭古鎮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蜿蜒的江流之上。這些古鎮見證了南充因區位而產生的眾多渡口碼頭,也孕育了南充豐富的碼頭文化與多姿多彩的民間傳統文化。南充的碼頭古鎮,如明珠般點綴在嘉陵江畔,每一座古鎮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這些古鎮不僅見證了南充作為水陸交通要沖的繁榮,更孕育了南充獨特的碼頭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與發展進程中,南充的碼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商業形態和社會風貌。走進古鎮,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熱鬧非凡的年代。古鎮的街道兩旁,商鋪林立,人聲鼎沸。各種手工藝品、農產品、生活用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古鎮的居民們依山傍水而居,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嘉陵江船工號子的雄渾回響在嘉陵江的波濤中,船工號子如同雄渾的回響,激蕩著每一位行船者的心田。這些號子,不僅是對江水的敬畏與呼喚,更是船工們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精神象征。地面水紋燈營造出江畔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于嘉陵江畔,耳畔回響著船工們激昂的號子聲。這些號子,有的高亢激昂,如同戰鼓催征;有的低沉婉轉,如同江水潺潺。它們不僅傳遞著船工們的力量與智慧,更承載著南充人民對嘉陵江的深厚情感。嘉陵江船工號子,作為嘉陵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千年的歷史。它們依水勢、水況的不同,搖槽扳橈的快慢,纖夫的勞累狀況,分為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這些號子,如同一部生動的歷史樂章,記錄著嘉陵江畔人民的智慧與力量。
早碼頭集市貿易的熱鬧非凡南充的早碼頭集市貿易,是舊時南充繁華景象的縮影。在這里,商客云集,人聲鼎沸,各種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穿過牌坊結構入口,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熱鬧非凡的年代。集市上,商賈如云,人聲鼎沸。挑夫們肩扛手提,穿梭于人群之中;腳力們則忙著搬運貨物,為集市的繁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集市上售賣的商品種類繁多,從農產品到手工藝品,從生活用品到美食小吃,應有盡有。這些商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更展現了南充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二、市井尋百味
南充名吃、宴席、魚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南充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品種而聞名遐邇。在這里,我們可以品嘗到聞名全川的川北涼粉等一系列南充風味小吃,感受南充美食的獨特魅力。南充壩壩宴是南充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宴席通常設在露天場地上,以壩壩為席,以地壩為桌,以親朋好友為客,以豐盛的美食為樂。壩壩宴上,各種美食琳瑯滿目,讓人垂涎欲滴。從色香味俱佳的涼菜到熱氣騰騰的熱菜,從鮮美的湯品到香甜的點心,每一道菜都讓人回味無窮。
陳麻子江團酒館是南充另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里以江團魚為主打菜品,以其鮮美的口感和獨特的烹飪技藝而深受食客們的喜愛。走進酒館,一股濃郁的魚香撲鼻而來,讓人食欲大增。品嘗一口江團魚,肉質細嫩、口感鮮美,仿佛讓人置身于嘉陵江畔,感受著江水的清冽與魚兒的鮮活。
南充舊時碼頭魚食文化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這里,漁民們將捕撈上來的新鮮魚兒烹制成各種美味佳肴,供過往的商客和行人品嘗。這些菜肴不僅味道鮮美,更承載著南充人民對嘉陵江的深厚情感和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
保寧醋、保寧壓酒的醇香誘惑
保寧醋和保寧壓酒是南充的兩張美食名片,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藝而聞名遐邇。通過“微縮模型+場景還原”等手法,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保寧醋和保寧壓酒的制作工藝和歷史淵源。保寧醋以其醇厚的口感和獨特的香味而深受食客們的喜愛。它的制作工藝繁瑣而精細,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釀制而成。每一滴保寧醋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讓人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保寧壓酒則以其清冽的口感和獨特的釀造技藝而著稱。這種酒以優質糯米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等多道工序釀制而成。每一口保寧壓酒都讓人感受到嘉陵江畔的清新與寧靜,仿佛讓人置身于山水之間,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
“吃書茶”文化的獨特韻味
在南充的茶館里,品茶聽書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享受。這里的茶館不僅提供著醇厚的茶香和舒適的環境,更承載著南充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走進茶館,一股濃郁的茶香撲鼻而來。這里的人們或品茶聊天,或聽書賞藝,享受著悠閑自在的時光。茶館里的說書先生們以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讓聽眾們陶醉其中。
“吃書茶”文化是南充茶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形式以品茶聽書為載體,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這里,我們可以聽到四川評書、川劇等傳統文化藝術的精彩演繹,感受著南充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三、盛世慶嘉年南充春節、蠐蟆節文化的獨特風情南充的春節和蠐蟆節是南充年節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民俗活動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聞名遐邇。南充的春節慶典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貼福字、拜年等習俗來慶祝新春佳節。
此外,還有各種廟會和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亮花鞋等精彩上演。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節日生活,更傳承了南充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亮花鞋是南充春節期間的一項獨特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初一和二月初二,女人們都會穿上自己繡的花鞋,通過繡花鞋、亮花鞋、賽花鞋等環節來展示自己的針線技藝和審美品味。這項活動不僅展示了南充女性的心靈手巧和勤勞智慧,更讓人們感受到了春節的喜慶和歡樂。蠐蟆節則是南充另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這個節日起源于明末清初時期,當時南充多地發生了瘟疫。村民們為了驅趕瘟疫而制作“蠐蟆燈”并舉行儀式。這一習俗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蠐蟆節”,成為春節期間舉行的重要民俗活動之一。在蠐蟆節上,人們會點亮蠐蟆燈并舉行各種儀式來祈求平安和健康。舊時南充廟會、民俗活動的熱鬧場景南充的廟會是舊時南充人民慶祝節日、祈求平安和祈福的重要場所。
在廟會上,人們可以欣賞到各種精彩的民俗表演和品嘗到各種美食小吃。此外,還有各種民間手工藝品和特色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廟會上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有舞龍舞獅、川劇變臉等傳統文化藝術的精彩演繹;也有猜燈謎、套圈等傳統游戲讓人們樂在其中。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節日生活,更傳承了南充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在廟會上品嘗美食也是一種獨特的享受。這里有各種南充特色小吃如涼粉、鍋盔等讓人們大飽口福;也有各種傳統美食如糖畫、棉花糖等讓人們回味無窮。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南充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勤勞智慧。
四、金花綻異彩
舞戲化石:川北儺戲、巴象鼓舞的古老神韻
川北儺戲和巴象鼓舞是南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聞名遐邇。
川北儺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戲劇形式,以其神秘而獨特的表演風格而著稱。在儺戲表演中,演員們戴著各種面具和道具,通過舞蹈、歌唱等形式來講述一個個神秘而古老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感。
巴象鼓舞則是一種充滿力量與激情的民間舞蹈形式。在舞蹈中,演員們手持鼓槌和象腳鼓等樂器,通過跳躍、旋轉等動作來展現出巴人的英勇與豪邁。這種舞蹈形式不僅展現了巴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南充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生機與活力。
源遠流長的藝術瑰寶川北大木偶是南充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生動的表演而備受贊譽。這種木偶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制作技藝而聞名遐邇,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川北大木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它融合了木雕、繪畫、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在展覽中,一組場景式的大木偶實物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這些木偶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從細膩的面部表情到精致的服飾裝扮,無不展現出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走進川北大木偶的表演現場,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操縱技巧,讓木偶們活靈活現地演繹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無論是喜怒哀樂的表情變化,還是細膩入微的動作表現,都讓觀眾們為之驚嘆。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不僅傳承了南充的傳統文化,更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川北大木偶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傳承與創新。他們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制作工藝和表演風格,還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和創意,使這一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川北大木偶已經成為南充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
光影交錯的古老傳說川北皮影是南充另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表演風格而聞名遐邇。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不僅展現了南充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更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韻味。觀眾們可以欣賞到一組精美的川北皮影作品。這些皮影作品造型生動,色彩鮮艷,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匠人的精心雕琢和打磨。通過光影的交錯和變化,皮影們在幕布上演繹出一個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觀眾們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川北皮影的制作工藝繁瑣而精細,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從選材、雕刻到上色、組裝,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正是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讓川北皮影得以傳承至今,成為南充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五、川北燈戲:戲臺演繹的民俗風情
川北燈戲是南充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備受矚目。這種戲曲形式融合了歌舞、說唱、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以其幽默詼諧的表演風格和貼近生活的題材內容而深受觀眾喜愛。
觀眾們有幸欣賞到了一段精彩的川北燈戲表演。演員們身著華麗的服飾,手持各種道具,在戲臺上盡情揮灑著他們的才華和激情。他們的表演生動而傳神,無論是細膩的情感表達還是精彩的武打場面,都讓觀眾們為之傾倒。
川北燈戲的表演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品和故事,也有展現歷史傳奇的大戲和史詩。這些劇目不僅讓觀眾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更讓他們了解到了南充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歷史變遷和民俗風情。
川北燈戲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努力和堅持。他們不僅保留了傳統的表演風格和制作工藝,還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和創意,使這一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川北燈戲已經成為南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歲時淳風”專題展覽通過生動再現南充的民俗文化場景和獨特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們深刻感受到了南充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魅力和民俗風情。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南充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寶貴機會。讓我們共同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紅色展館的設計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是歷史與情感的交融。運用好設計巧思,可以讓紅色展館成為一座生動的歷史課堂、一座情感的共鳴之所。在數字化與創意并進的今天,如何打造出吸引觀眾、觸動心靈、還原歷史的紅色場館?成為時代的命題。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隧道作為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橋梁,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希望。隧道博物館,這座國內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正是這樣一個讓人心生敬畏、心馳神往的地方。它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座時間的隧道,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追尋中國隧道的輝煌足跡。

一座城市,能否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片土地,如何將夢想傳承至今?在世界航空舞臺上,中國的身影越來越清晰,從“制造”到“創造”,從跟隨模仿到自主創新,每一次飛躍都蘊藏著一段奮進的傳奇。近日,中國航空文化博物館在西安航空學院閻良校區正式揭牌,這座總面積2200平方米的文化殿堂,不僅囊括了500余件珍貴展品,還將航空文化化作滋養新一代青年學子的沃土。可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館,它的故事,比你想象的更加精彩且寓意深遠。

一座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現代展示技藝完美融合的殿堂,坐落于紹興市越城區東浦街道的浙東運河文化園內。這座宏偉的建筑,以其34000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傲立于綠意盎然的文化園區之中,仿佛一艘穿越時空的巨輪,引領著每一位訪客駛向那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彼岸。博物館以“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為主題,旨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一幅波瀾壯闊的浙東運河史詩畫卷,一部熠熠生輝的越地文化華章,以及一幅寧紹山水交相輝映的風物長卷。

三線建設作為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戰略布局,不僅奠定了西部地區工業化的基礎,更孕育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寶貴精神。這一精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繼續發揚光大,成為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三線建設作為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區域開發實踐,雖以戰備為主導,但實質上奠定了西部地區工業體系的初步架構,也塑造了干部群眾的精神風貌。進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從整體布局中再次被推向前臺,其目標不僅是補區域發展短板,更是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腹地。

光,是空間的“第二層皮膚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宏大版圖中,校史館宛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承載著學校發展的深厚底蘊,銘刻著師生們的共同記憶,傳承著獨特的校園精神。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科技浪潮洶涌澎湃,人們對文化體驗的追求日益提升,信可威認為,校史館展廳的未來,應該完成從傳統到創新的跨越,邁向無限可能的新未來。

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文化產業發展呈火爆態勢,科技和傳統文化融合科普成為科技館關注的重要方向,相關展教資源建設逐漸得到重視。基于行業調研,本文分析國內科技館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難點,以中國科技館“非遺+科技”主題教育活動為案例,研究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展覽教育的思路、方法與模式,并對相關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議。

博物館,你是否曾被一件文物擊中內心?是否曾在某個展柜前久久駐足?那些無聲的物件,穿越時光與我們對話,其背后正是精心設計的展示藝術在默默牽引著我們的視線與心靈。展示設計絕非簡單的“擺放”與“陳列”,它是一場無聲的導演藝術,關乎如何讓文物“開口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