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講好鄉村文化故事,是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鑄魂工程。
鄉村文化博物館
以物載道,激活鄉土文明的基因密碼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鄉村博物館如同一顆顆散落鄉野的文化明珠,以“一草一木”為筆、“一磚一瓦”為墨,書寫著屬于中國鄉村的獨特敘事。它們不僅是鄉土記憶的容器,更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通過活化歷史、鏈接當下、賦能未來,構建起鄉村文化振興的立體網絡。
文化基因庫
喚醒沉睡的鄉土記憶
1、藏品敘事:從“老物件”到“活歷史”
鄉村博物館的藏品選擇摒棄了“高大上”的文物標準,轉而聚焦于“土里長出來的文化”。例如,某村博物館將村民捐贈的舊犁耙、煤油燈、搪瓷茶缸等生產生活用具作為核心展品,輔以手寫賬本、糧票、家譜等文獻資料,構建起“農耕—革命—改革”的時間軸線。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因承載著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而煥發新生:一件補丁摞補丁的棉襖,能引出“三年困難時期”全村互助的溫情故事;一臺斑駁的織布機,則串聯起“女紅技藝傳承”與“家庭經濟變革”的雙重脈絡。
2、空間敘事:從“物理場所”到“精神場域”
鄉村博物館突破傳統展館的封閉性,通過“場景復原+互動體驗”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間。某北方村落將廢棄的糧倉改造為“生產隊記憶館”,復原了20世紀70年代的供銷社、磨坊、大隊部等場景。游客可親手稱量糧票、操作石磨,甚至參與模擬“分田到戶”的角色扮演。這種“可觸摸的歷史”讓文化傳承從說教轉為共情,某次活動中,一位七旬老人撫摸著展柜中的舊算盤,向孫輩講述自己擔任會計的往事,淚光中閃爍著對集體時代的復雜情感。
文化創新場
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共融
1、展陳創新:從“靜態陳列”到“動態敘事”
為破解“千館一面”的困局,鄉村博物館探索出三條創新路徑:
主題聚焦法:某山區村落以“茶馬古道”為線索,將散落的馬幫鈴鐺、茶餅模具、驛站契約整合為“古道商魂”主題展,通過AR技術還原馬幫穿越峽谷的3D場景。
口述史挖掘:組建“銀發講解團”,由82歲的老支書用方言講述“大躍進時期煉鋼”的荒誕與堅韌,其質樸的敘事風格意外成為網紅打卡點。
跨界混搭術:將非遺技藝與當代藝術結合,某竹編村博物館邀請美院學生創作“光纖竹燈”,傳統工藝與現代光影碰撞出“賽博朋克風”展區,吸引年輕群體主動傳播。
2、運營突圍:從“政府輸血”到“自我造血”
面對可持續運營難題,鄉村博物館探索出“文化+產業”融合模式:
文創開發鏈:某剪紙村博物館將傳統紋樣轉化為手機殼、絲巾等日用品,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反哺博物館維護。
研學經濟體:開發“小小考古家”“非遺小傳人”等課程,某陶藝村博物館與30所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年接待研學團隊超2萬人次。
數字賦能路:搭建“云上博物館”,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地方特產,某辣椒村博物館創下單場直播銷售額18萬元的紀錄。
文化共同體
從“村民旁觀”到“全民共建”
1、參與機制:讓“我的博物館”成為現實
傳家寶計劃:發起“一物一故事”征集活動,村民捐贈的每件展品都標注捐贈者姓名及背后的家族記憶,形成“文化所有權”認同。某村博物館的“千層底布鞋”展柜前,總能看到捐贈者向游客自豪介紹的場景。
村民議事會:成立由老匠人、返鄉青年、村干部組成的策展委員會,決定展覽主題、活動形式。某木雕村博物館的“傳統榫卯體驗區”即由村民投票選出,成為最受歡迎的互動項目。
技能培訓營:開設解說員、手工藝人培訓班,某村博物館培養的20名村民解說員,不僅能流利講解展品,還能即興演唱地方小調,成為文化傳播的“活載體”。
2、社區營造:從“文化孤島”到“精神家園”
節日活化術:將傳統節慶轉化為博物館主題活動,某村博物館在春節期間舉辦“老味道市集”,復原打糍粑、寫春聯等習俗,單日客流量超3000人次。
空間多功能化:某村博物館將展廳與圖書室、手工作坊、電影放映廳結合,白天是游客參觀地,夜晚變身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實現“一場多用”。
代際對話場:開設“銀發課堂”,邀請老匠人教授草編、刺繡等技藝;舉辦“新農人論壇”,讓返鄉青年分享電商運營經驗。這種跨代際交流,使傳統文化在碰撞中煥發新生。
文化引擎
驅動鄉村全面振興
1、品牌塑造力
鄉村博物館成為地域文化IP的核心載體。某柑橘村博物館通過挖掘“百年橘樹”文化,打造“橘香小鎮”品牌,帶動柑橘價格從每斤3元升至15元,村民收入增長300%。
2、人才吸引力
文化復興引發人才回流潮。某村博物館運營團隊中,返鄉大學生占比達60%,他們將直播電商、社群運營等新技能注入傳統村落,形成“文化+科技”的復合型人才結構。
3、生態修復力
文化保護倒逼生態改善。為保護某村博物館周邊的明清古建筑群,當地叫停3個化工項目,轉而發展生態旅游,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從78%提升至92%,實現“文化留根”與“綠色發展”的雙贏。
讓鄉愁可觸
讓未來可期
鄉村博物館的實踐,本質上是一場“文化基因解碼與重組”的鄉村實驗。它們用最樸素的邏輯證明:當文化不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村民手中的技藝、口中的故事、心中的驕傲時,鄉村振興便獲得了最持久的動力。這種動力,既能讓離鄉的游子記住“從哪里來”,也能讓駐足的旅人看見“向何處去”,更能讓扎根的鄉民堅信“此處即是星辰大海”。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關鍵節點,鄉村博物館正從“文化補課”轉向“創新引領”,它們不僅是歷史的守望者,更是未來的開拓者。當每一座鄉村博物館都成為文化自信的支點,鄉村振興的宏圖便有了最堅實的落點——那里,有看得見的鄉愁,更有摸得著的幸福。
展廳展館場館的演變同展覽業和展覽活動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受當時、當地的建筑設計思想、建筑營造能力的影響。展廳展館展覽場館在一個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整體水平,往往由所在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整體環境決定。那些將展覽業作為經濟支柱的重要經貿手段加以發展的地區,其展覽場館的規模大小、分布情況以及建造實施水準,大都遠高于那些不予重視的區域。
“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坐落于錢塘江大橋東南側,北鄰聞濤路,有較好的望江及觀橋視角。它是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承擔的杭州市濱江區12公里濱水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中的一部分。錢塘江大橋,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跨錢塘江雙層桁架梁橋,由中國橋梁專家、現代橋梁事業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主持全部結構設計,作為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原建筑序廳空間為6900mm寬、10000mm進深, 擁有良好的縱深感,為此,我們設計孫中山鄧世昌、張弼士以圓雕的形象迎面走來,背后跟隨諸位膠東革命志士、政軍人物、文藝名人、實業楷模奮勇向前,追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觀眾可穿行其中,感受與這些名人同行的信念,兩側藝術肌理墻以開放的形態寓意開拓、拼搏精神的延續與傳播。
2025年廣東佛山國際塑料產業展覽會,GuangdongFoshanInternationalPlasticsExpo,展會時間:2025-03-10~03-12,開放時間:09:00:00-18:00:00,舉辦地址:中國-廣東,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工展路1號,展會行業:塑料橡膠,主辦單位: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舉辦周期:1年1屆,展覽面積:50014.00㎡,展商數量:950家,觀眾數量:51717人。
許多重要場所的紅色展廳,其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和技術的結合,更是對歷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度挖掘與展現。然而,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紅色革命展廳作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面臨著諸多難點和挑戰。只做有文化內涵的設計,我們結合多年的黨建品牌設計經驗,總結出一下幾個關鍵點,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去探尋答案。
在外立面改造中,我們增加了立體標識,和平面彩色標識,識別度高又不會太突兀。在成為黨建中心對外窗口的同時,又與整 個街道融為一體。
近年來,隨著紅色文化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全國各地興起了建設紅色主題展館的熱潮。作為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紅色主題展館不僅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載體,更是廣大黨員干部、青少年和社會公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堂。
壽文化,這一蘊含深厚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的文化現象,自其誕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體現了人們對長壽的向往與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壽縣,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壽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與傳承,成為壽縣歷史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