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鋼鐵鍛造文明”為核心線索,融合工業遺產保護、技術創新敘事及沉浸式展廳設計體驗。
序廳:鋼鐵圖騰
視覺焦點:
動態藝術裝置《鋼流》(靈感源自首鋼三高爐“鐵水燈光”意象):頂部懸吊千根紅色光纖模擬鋼水流淌,地面嵌互動玻璃地屏,踩踏觸發“鋼花飛濺”特效。
企業精神墻:銹蝕鋼板與全息屏組合,循環播放“鋼鐵與文明”主題影片,奠定鋼鐵企業科技展廳的精神內核。
科技應用:聲控系統,觀眾歡呼時裝置亮度倍增,象征“眾志鑄鋼”。這一巧妙的展廳設計強化了參與感。
鋼鐵史詩·歷史發展展區
核心敘事:
工業遺產活化:復刻高爐耐火磚墻,嵌入觸控透明屏,點擊磚塊呈現不同年代歷史影像,追溯企業成長足跡。
時空走廊:地面鋪設鐵軌造型LED帶(呼應伯利恒SteelStacks高架廊橋理念),隨步伐亮起年份光標,兩側展示老設備實物與全息工人生產場景,沉浸式體驗發展歷程。
“鋼鐵記憶”數字年表:手勢滑動操控6米長卷軸屏,關聯展示全球鋼鐵業大事記與企業里程碑。此區域展廳設計著重于時間維度的敘事。
熔爐之心·煉鋼工藝與技術展區
沉浸式技術劇場:
270°環幕投影+震動平臺,模擬煉鋼車間環境(溫度、聲效、震動),震撼演繹“礦石→鐵水→鋼材”全流程。
中央懸吊1:10高爐剖切模型,內部LED燈帶實時顯示反應狀態,直觀揭示鋼鐵熔煉奧秘。
互動實驗站:
VR煉鋼操作臺:佩戴VR頭盔模擬轉爐控溫、成分調配,系統實時評分,體驗現代煉鋼的精妙控制。
材料強度測試機:觀眾按壓不同鋼材樣本,屏幕同步顯示應力數據變化,感受鋼鐵的力量與韌性。本展區是鋼鐵企業科技展廳中技術實力的核心呈現。
鋼鑄萬物·產品與應用展區
產品矩陣裝置:
磁懸浮展臺:汽車鋼板、硅鋼片等代表性產品懸浮旋轉,底部投影其應用場景(如新能源汽車、特高壓電網),展現鋼鐵如何驅動現代生活。
未來應用實驗室:
沙盤+AR聯動:掃描“智慧城市”沙盤,AR動態呈現鋼結構建筑內部骨架、海上風電鋼樁安裝過程等前沿應用,展望鋼鐵的未來。該區域的展廳設計突出產品的科技感與應用廣度。
鑄魂立心·企業文化與未來展區
責任之樹:
鋼結構樹形雕塑,葉片為太陽能板,實時顯示企業碳減排數據;樹根處環繞屏幕播放環保項目紀錄片,形象化傳遞綠色責任理念。這是鋼鐵企業科技展廳價值觀的具象表達。
未來暢想艙:
鏡面空間+全息投影,沉浸式呈現氫冶金、碳捕集等綠色鋼鐵技術路線圖。觀眾留言可生成“可持續誓言”,實時投射至星空頂,共同許下綠色未來承諾。此展廳設計旨在激發共鳴與愿景。
讓您的展廳從‘平平無奇’到‘流量爆款’!

在當下的商業環境中,線下展會曾經是企業展示產品、拓展業務的重要舞臺。然而,近年來,線下展會卻逐漸遇冷。高昂的參展成本,包括場地租賃、展位搭建、人員差旅等費用,讓許多企業不堪重負。而且,線下展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覆蓋的客戶群體有限,且展會結束后,熱度迅速消退,難以持續吸引客戶關注。此外,全球范圍內的不確定性因素,如公共衛生事件、地緣政治等,也給線下展會的舉辦帶來了諸多阻礙。

展示空間是一種多維度的組合空間,參觀者在展示空間可視、可聞、可觸摸,全方位地參與、感受。想要做好一個展廳空間的設計,需要從創意、平面、空間、標識、形式、技術等多個方面來考慮。

垂直空間造型垂直空間造型常通過立體文字、標志、標語等形式強化自上而下的垂直感。例如在一些企業展廳中,利用高大的立體標志置于頂部,瞬間提升了整個展廳的形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據相關統計,采用垂直空間造型的展廳,能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 40% 左右。中央布局形式使得展廳呈現出高大、挺拔、莊重的氛圍,吸引觀眾駐足欣賞。

學校校史館是展示學校歷史發展、學校文化建設、教研成果等的窗口,有利于傳承和發揚優良的教學傳統,促進學校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那么,一個具有特色校史館設計應該怎么做呢?

中國南方電網是中央管理的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海南博鰲新型電力系統展示交流中心為南方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示范項目的展示窗口,重點突出南方電網智能電網示范工程建設理念、海南全省域智能電網示范工程實施意義及成效,全面體現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海南做出的探索實踐及建設成效。

建筑工程展廳是傳遞行業技術、展示企業實力、科普工程知識的重要載體,其設計需兼顧 “專業性” 與 “普適性”—— 既要讓行業從業者看到技術深度,也要讓普通觀眾(包括青少年、合作伙伴)看懂工程邏輯。通過科學的空間規劃、多元的展示形式,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創新應用,可將建筑工程的 “硬核” 內容轉化為可看、可感、可互動的體驗,讓展廳成為 “活的工程教科書” 與 “企業實力名片”。

當學生在虛擬火場中彎腰低姿,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摸索逃生路線;當市民在 VR 設備中體驗地震搖晃,學習如何在倒塌前找到三角避險區 —— 智能安全教育體驗館正以 “親歷式學習” 顛覆傳統安全教育的模式。它告別了 “課堂講授 + 手冊閱讀” 的單向灌輸,通過數字技術構建出逼真的安全場景,讓抽象的安全知識轉化為身體記憶,讓 “知” 與 “行” 在體驗中完成無縫銜接。

在科技創新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展廳不僅是技術成果的展示載體,更是企業或學校戰略的傳達平臺。

以中醫藥文化為基因,用弧形門洞勾勒空間層次,借木質肌理傳遞自然本真。將 “藥食同源” 等傳統智慧,化作墻面書畫、陳列器物,讓文化不再是文字說教,而是可觸摸、可感知的空間氛圍,讓訪客踏入即沉浸式觸碰中醫藥千年傳承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