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空間深度融合的今天,展館展廳正經歷著從"靜態陳列"到"動態敘事"的范式轉變。超聲波霧幕投影技術以其突破性的媒介形態,構建了虛實融合的沉浸式敘事場域。作為第四代顯示技術的代表,該技術通過物理介質革新與光學原理的創造性應用,重新定義了空間展示的可能性。
超聲波霧幕投影技術(Ultrasonic Fog Screen Projection Technology),是基于空氣動力學、聲學與光學的跨學科融合技術,通過高頻超聲波震蕩將水分子霧化,在空氣中構建透明霧幕介質,并結合數字投影技術實現三維立體影像的懸浮顯示。該技術突破了傳統屏幕的物理限制,創造出"無實體介質"的沉浸式視覺體驗,成為現代展館、科技館、主題樂園等場景的前沿展示工具。
超聲波霧幕投影的技術特點
1、獨特的視覺效果
霧幕的特殊材質使得投影畫面呈現出一種空靈、虛幻的感覺,仿佛畫面是從空氣中自然浮現出來的。這種獨特的視覺效果能夠極大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在展示的內容之中。而且,由于霧幕具有一定的透光性,畫面在呈現時會有一種立體的懸浮感,增強了視覺的沖擊力。
2、可穿透性與互動性
觀眾可以直接穿過霧幕,而不會對投影畫面造成任何影響。這種可穿透性打破了傳統展示的界限,為互動體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一些科普展館中,觀眾可以走進霧幕投影的畫面中,與虛擬的物體進行互動,增加了參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感。
3、空間適應性強
空間適應性強:超聲波霧幕投影系統的安裝和布置非常靈活,不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間。它可以根據展館展廳的實際空間情況,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安裝,無論是在寬敞的大廳,還是在狹窄的通道,都能完美地展示。同時,霧幕的形狀和大小也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能夠適應各種不規則的空間。
4、環保節能
該技術以水為主要原料,通過超聲波霧化產生霧幕,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對環境無污染。而且,整個系統的能耗較低,相比傳統的大型顯示設備,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
超聲波霧幕投影的場景應用
科技館與博物館在科技館中,超聲波霧幕投影技術可用于模擬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閃電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在博物館里,它能將歷史場景生動地還原,比如古代的戰爭場面、宮廷宴會等,使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加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歷史文化。
在2024年"數字敦煌全球巡展"中,該技術構建了12m×5m的超大型霧幕,通過多投影機拼接(8K分辨率),實現壁畫人物的動態復原。觀眾穿越霧幕時,內置的壓力傳感器觸發AR增強:當觸碰飛天形象時,實時生成唐代服飾染色工藝的全息解說(精度達0.1mm級織物紋理)。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180°環幕霧幕系統配合4D動感平臺,還原5.4億年前的海洋生態。當觀眾處于特定位置(通過UWB定位),霧幕自動切換視角:魚頭位置呈現生物進化樹(基因層級可視化),魚尾位置展示生態位競爭模型(實時模擬1000+物種互動)。
企業展廳企業可以利用霧幕投影技術展示企業的發展歷程、核心產品和創新成果。通過震撼的視覺效果,向客戶、合作伙伴和參觀者傳遞企業的實力和文化。例如,汽車企業可以在霧幕上展示新款汽車的外觀、內飾以及性能特點,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汽車內部,感受駕駛的樂趣。
超聲波霧幕投影技術的價值不僅在于展示形式的創新,更在于其重構了人與空間的關系。通過將物理介質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界面,該技術正在創造"可呼吸的展示空間"——觀眾既是敘事的旁觀者,亦是內容的參與者。隨著5G+AIoT技術的深度融合,霧幕系統將成為智慧城市的基礎交互界面,在博物館、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等場景構建虛實共生的數字生態。這種"無屏化"的顯示革命,正引領展館展廳進入空間敘事的新紀元。
展廳作為強化品牌形象、傳播產品服務文化的核心平臺,不僅是展現企業外在形象、推廣品牌、吸引投資、接待參觀的關鍵窗口,也是企業內部進行產業服務、智慧運營、企業間交流及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全面響應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如何科學規劃展廳空間布局,并融入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成為展廳設計中的核心挑戰。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如何精準把握設計導向,以更好地貼合用戶需求。
中國南方電網是中央管理的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海南博鰲新型電力系統展示交流中心為南方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示范項目的展示窗口,重點突出南方電網智能電網示范工程建設理念、海南全省域智能電網示范工程實施意義及成效,全面體現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海南做出的探索實踐及建設成效。
最近幾年隨著科技發展,智慧黨建展廳在組織和企業中掀起了熱潮。智慧黨建展廳是打造線上的黨建展廳,展廳中有視頻和圖文、視頻、解說員講解等全方位的多維度展示黨的艱苦歷程,打造身臨其境的沉浸交互體驗。那么一個完美智慧黨建展廳的設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留白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至高哲學,以空納萬境,以虛蘊實。在當代展廳設計中,留白不僅是空間的呼吸,更是敘事與情感的延伸。從書畫的“計白當黑”到空間的“無中生有”,我們如何借留白之力,讓展品與觀者對話?
做展廳設計總覺得800平不夠用?其實掌握這幾個核心邏輯,視覺擴容 20% 不是問題,附具體落地方法
在多媒體互動展廳的大家族中,企業展廳傳遞品牌價值,藝術展廳演繹美學表達,而科技展廳則以 “探索未知、傳遞創新” 為核心,成為展示科技成果、激發科學熱情的獨特載體。它跳出傳統 “展板 + 模型” 的靜態展示模式,將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術融入空間設計,讓抽象的科技原理變得可感知、可互動,既向觀眾呈現科技的當下應用,也勾勒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成為連接科技與大眾、推動創新落地的重要橋梁。
當觀眾走進展廳,是哪些細節讓他們不自覺舉起手機?是什么力量讓冰冷的展臺變成流動的故事?展廳展館的設計,不再是局限于文字、圖片、展墻等傳統手段,更多地融入了多樣化元素,在整體風格、色彩搭配、造型設計上別出心裁,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元素提煉”正成為展廳設計的生死線——堆砌讓人遺忘,克制方能永恒。本帶你用設計師的X光眼,洞穿空間敘事本質。
在嘈雜的展廳現場,一個成功的展廳設計是贏得觀眾注意力,傳達品牌信息,提升品牌形象的關鍵所在。當面對有限的空間(如本例中的22x30m2),如何最大化其效用,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展廳,又要如何將設計概念成功地執行和搭建出來。
礦產資源展廳的設計需先確立 “敬畏與共生” 的雙主題。不同于普通科技館的技術展示,它既要呈現礦產作為工業基石的價值,也要傳遞可持續開發的理念。入口處可設置巨型地球截面模型,外層是藍色海洋與綠色陸地,內層用透光材質展現礦產分布帶,配合解說詞 “人類文明的每一步,都踩著大地的饋贈”,在參觀者踏入瞬間便奠定 “認識 — 珍惜 — 保護” 的敘事基調。這種主題定位決定了展廳不能僅停留在資源陳列,而要構建從地質形成到未來利用的完整認知閉環。